本文目录一览:
钓鱼木马病毒类欺诈常见的诈骗形式有哪些?
1、冒充亲友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对方网络通讯工具密码,截取对方聊天视频资料后,冒充该通讯账号主人对其亲友或好友以“患重病、出车祸”等紧急事情为名实施诈骗。
2、冒充公司领导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打入企业内部通信群,了解老总及员工之间信息交流情况,通过一系列伪装,再冒充公司领导向员工发送转账汇款指令。
3、冒充公检法电话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拨打受骗者电话,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洗钱、贩毒等犯罪为由,要求将其资金转入国家账户配合调查。
4、伪造身份诈骗
犯罪分子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加为好友骗取感情和信任后,随即以资金紧张、家人有难等各种理由骗取钱财。
5、医保、社区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医保、社保工作人员,谎称受骗者账户出现异常,之后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公正调查、便于核查为由,诱骗受骗者向所谓的安全账户汇款实施诈骗。
6、猜猜我是谁诈骗
犯罪分子打电话给受骗者,让其“猜猜我是谁”,随后冒充熟人身份,向受骗者借钱,一些受骗者没有仔细核实就把钱打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银行卡内。
利诱类欺诈常见的形式有哪些?
1、冒充知名企业中奖诈骗:
冒充知名企业,预先大批量印刷精美的虚假中奖刮刮卡,投递发送, 后以需交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诱骗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
2、娱乐节目中奖诈骗:
犯罪分子以热播栏目节目组的名,义向受害人手机群发短消息,称其已被抽选为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品, 后以需交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实施诈骗。
3、兑换积分诈骗:
犯罪分子拨打电话, 谎称受害人手机积分可以兑换,诱使受害人点击钓鱼链接。如果受害人按照提供的网址输入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后,银行账户的资金即被转走。
4、二维码诈骗:
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附带木马病毒。一旦扫描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5、重金求子诈骗:
犯罪分子谎称愿意出重金求子,引诱受害人上当,之后 以缴纳诚意金、检查费等各种理由实施诈骗。
利诱类欺诈有几种主要形式
利诱类欺诈是指行为人以欺骗他人的故意,以各种诱惑性的中奖信息、奖励、高额薪资等吸引受害人上当受骗,从而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欺诈手段。
利诱类欺诈的表现形式为:
一、冒充知名企业中奖诈骗:冒充知名企业,预先大批量印刷精美的虚假中奖刮刮卡,投递发送,后以需交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诱骗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
二、娱乐节目中奖诈骗:犯罪分子以热播栏目节目组的名,义向受害人手机群发短消息,称其已被抽选为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品,后以需交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实施诈骗。
三、兑换积分诈骗:犯罪分子拨打电话,谎称受害人手机积分可以兑换,诱使受害人点击钓鱼链接。如果受害人按照提供的网址输入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后,银行账户的资金即被转走。
四、二维码诈骗: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附带木马病毒。一旦扫描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五、重金求子诈骗:犯罪分子谎称愿意出重金求子,引诱受害人上当,之后以缴纳诚意金、检查费等各种理由实施诈骗。
六、高薪招聘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以月工资数万元的高薪招聘某类专业人士为幌子,要求事主到指定地点面试,随后以缴纳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七、电子邮件中奖诈骗: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发送中奖邮件,受害人一旦与犯罪分子联系兑奖,犯罪分子即以缴纳个人所得税、公证费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汇钱,达到诈骗目的。
【拓展资料】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常见的红包病毒欺诈方式有哪些
常见的红包病毒欺诈方式有“转发领红包”、“填信息领红包”、“红包插件”等。
凡是要填写个人信息的红包全是诈骗。这种红包通常显示:只要您填写了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就可以获取一定金额的红包。
这往往是诈骗分子做的钓鱼网站,一旦如实填写了,不仅没有钱进账,手机里的零钱,甚至连银行卡里头的钱都可能会有危险。所以,碰到这种红包千万不要点击。
转发才能领取红包是诈骗分子把钓鱼链接或木马病毒伪装成红包的样子,如领取红包免费看最新电影等。在用户点开后会诱导其分享至朋友圈或者微信群。点击者最后不仅不能得到所谓的红包,还会被套取个人的浏览记录以及个人信息。
预防红包诈骗的方式
在抢红包时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更不要在其中输入任何个人信息。使用安卓手机的用户,应及时下载手机安全软件,定期查杀病毒。如果在点击相关链接后,手机无法正常收发短信,就要留意是否中了支付类病毒。
市民应定期修改网购、网银和支付账户的密码,个别重要账号需使用独立密码,以防被不法分子搜集个人信息后诈骗。
巨额的红包要谨慎,大家都知道点对点发送微信红包一般情况下最大限额是200,如果您收到666、888的红包,千万不要被这个大红包晃了眼,这其中很可能有诈。
利诱类欺诈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利诱类欺诈是指行为人以欺骗他人的故意,以各种诱惑性的中奖信息、奖励、高额薪资等吸引受害人上当受骗,从而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欺诈手段。
利诱类欺诈的表现形式为:
一、冒充知名企业中奖诈骗:冒充知名企业,预先大批量印刷精美的虚假中奖刮刮卡,投递发送,后以需交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诱骗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
二、娱乐节目中奖诈骗:犯罪分子以热播栏目节目组的名,义向受害人手机群发短消息,称其已被抽选为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品,后以需交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实施诈骗。
三、兑换积分诈骗:犯罪分子拨打电话,谎称受害人手机积分可以兑换,诱使受害人点击钓鱼链接。如果受害人按照提供的网址输入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后,银行账户的资金即被转走。
四、二维码诈骗: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附带木马病毒。一旦扫描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五、重金求子诈骗:犯罪分子谎称愿意出重金求子,引诱受害人上当,之后以缴纳诚意金、检查费等各种理由实施诈骗。
六、高薪招聘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以月工资数万元的高薪招聘某类专业人士为幌子,要求事主到指定地点面试,随后以缴纳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七、电子邮件中奖诈骗: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发送中奖邮件,受害人一旦与犯罪分子联系兑奖,犯罪分子即以缴纳个人所得税、公证费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汇钱,达到诈骗目的。
【拓展资料】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