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文章巨公说的是韩愈,他曾经有过哪些成就呢?
在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中,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唐朝大放异彩。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一直到907年朱温灭唐,在这将近300年的时间内,诗歌经历了萌芽、发展、巅峰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如果将唐朝比喻成孕育诗歌的摇篮,那么诗人就是培育诗歌的沃土。诗歌在唐朝的艺术成就,之所以达到了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高度,其实与自上而下的诗歌推崇,以及唐朝时期的文学积淀有很大关系。
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从官商富贾到迁客骚人,都十分喜欢诗歌这种既凝炼,又富有深意的文学作品。因此在唐朝就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诗歌创作风潮。唐朝时期的文官是诗歌文学的主要推动者,这其中就有被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的韩愈。
相信大多数人都是从《师说》,这篇经典的“劝学”文章才开始了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作为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不仅为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法估量的文学瑰宝。
诗词歌赋集一身的韩愈与唐诗发展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不仅精通诗、赋、说等文学体裁,同时在论、传、记、颂、赞、书、序等领域,也都有非常卓越的成就和贡献。
韩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诗文在唐朝和宋朝时期的影响力,都足以鉴证“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为了彰显韩愈在文学上所做出的贡献,时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后人在精心研读他的作品之后,不仅由衷的生出了崇敬之意,同时还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的诗文能与唐朝文人领袖,以及宋朝大文学家齐名,这足以证明他的诗文成就,在唐宋时期具有独树一帜的精妙之处。
他提出的“以文为诗”、“文道合一”、“文从字顺”等文学理念和思想,不仅对后世文学创作有非常重要指导意义。即使是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
韩愈一生所撰写的作品非常多,现存世诗文高达700余篇,其中散文就将近400篇。《全唐诗》中编其诗十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又补诗12首。这不仅证明韩愈是一位十分“高产”的文学家,同时也鉴证了韩愈“文思泉涌”的高超文学水平。
命运多舛铸就了博学多才的“诗文”人生
诗人韩愈是哪个朝代的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文公”。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千古文章四大家是指哪些人?
01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千古文章四大家,目前被多数人认可指的是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其完整句是张鹏翮撰苏姓宗祠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上联指“三苏”既是散文家,又长于诗词。父子三词客指苏轼一家眉山三苏祠,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苏轼为兄)。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是指:韩,柳,欧,苏(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苏轼)。有人指千古文章四大家是指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还有说指宋代欧阳修和三苏,至今没有确切答案,不过大家多数都认可的答案是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韩愈的生平简介
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时任秘书郎。韩愈三岁时,韩仲卿便逝世。他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
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因受元载牵连,贬韶州刺史,到任未久便病逝于韶州任上。韩会早逝后,韩愈先是随寡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但却不得久住,只得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韩愈这一时期便是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其间韩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
贞元三年(787年)秋,韩愈取得乡贡资格后再往长安。是年,韩愈在长安落第,生活无所依靠,又传来从兄韩弇死于非命的噩耗。约在此年末,韩愈因偶然机会,得以拜见北平王马燧,得到他的帮助。韩愈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贞元三年至五年(787年-789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贞元五年(789年),韩愈返回宣城。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次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同年,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
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失败。期间曾三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同年,离开长安,经潼关回到河阳县,于是前往东都洛阳。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晋逝世,韩愈随董晋灵柩离境。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韩愈回到徐州,于夏季离开徐州,回到洛阳。同年冬,韩愈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吏部考试。
贞元十七年(801年),通过铨选。次年春,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年(804年)春,韩愈抵达阳山县就职。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韩愈获赦免,于夏秋之间离开阳山县。八月,获授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正式担任国子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六月十日,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
元和五年(810年),降授河南县令。
元和六年(811年),任尚书职方员外郎,回到长安。
元和七年(812年)二月,复任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韩愈认为自己才学高深,却屡次遭贬斥,便创作《进学解》来自喻。宰相看后,很同情韩愈,认为他有史学方面的才识,于是调韩愈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奉命修撰《顺宗实录》。
元和九年(814年)十月,韩愈任考功郎中,仍任史馆修撰。同年十二月,任知制诰。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晋升为中书舍人,此后获赐绯鱼袋。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
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
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尚书左仆射郑余庆因谙熟典章,被任命为详定使,对朝廷仪制、吉凶五礼加以修定。韩愈被引为副使,参与修定工作。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任袁州刺史。
此年九月,韩愈入朝任国子祭酒,于冬季回到长安。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庭凑及成德士兵,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
长庆二年(822年)九月,韩愈转任吏部侍郎。次年六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韩愈任职不久,便因不参谒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绅弹劾。韩愈不服,称此举经穆宗恩准。宰相李逢吉趁机奏称二人关系不合,朝廷便派李绅出任浙西观察使,韩愈也被改职兵部侍郎。不久后,穆宗得知其中事由,再任韩愈为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次年三月,葬于河阳。
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
扩展资料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这一方面使他在步入官场后的一次次政治旋涡中屡受打击,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审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平和,而呈现出一种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愈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是谁?
守旧的人不承认他的诗是诗,合称“韩柳”,又把散文的语法结构和诗的语法结构统一起来。在诗的领域中。散文里用的词藻韩愈(768~824):因为不避免散文词语,他的作诗,他的三百八十道诗就呈现了一种新的面貌,也可以用在诗里,不要无病呻吟,就是要求先有情感;因为引进了散文的句法,而不是“为文造情”(《文心雕龙 情采》),唐代文学家。这也是刘勰所谓要“为情造文”,均有名,也实践了他对散文的理论。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诗的句法并不需要改变散文的句法。思想内容要“言之有物”,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他把诗的语言和散文的语音统一起来,韩愈也是一位唐朝的大家,道济天下之溺”。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散文,排除隐晦诘曲,然后作诗,诗:文字要排除陈言滥调。这样,篇法,说他是“以文为诗”,他的诗就是一篇押韵的散文,但无论如何他都给唐诗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