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明朝关于科学发展的制度
明朝初期,当时中国的科技还是相当发达,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郑和的七下西洋,据史料记载,当时郑和的船只中最大的叫做宝船,这船到底有多大呢,“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按照这个长度,郑和大可在航海之余举办个运动会,设置了百米跑道绝对不成问题。 而八十年后,越过好望角来到印度的达•伽马拥有的却是由四艘长不过二十米的单桅单帆帆船组成的舰队,而就这已经是在葡萄牙国王大力支持下欧洲最好的船队了。明初科技的领先程度可见一斑。其实,即使在明朝末年,中国的科技同西方比起来也丝毫不弱,1634年《崇祯历书》完成,这部集欧洲天文学所有经典为大成的《崇祯历书》不仅代表“西学东渐”的学术成果,还代表着中国对西方天文学的接纳,而更为可贵的是这在欧洲还尚且不能。可见,即使是在明朝末年,我国的科技也并不是很落后。其实,应该对中国科技落后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清朝统治者,正是他们导致了中国科技的全面衰落,当然了,明朝也应当负一定的责任,毕竟中国科技的衰落是从明朝开始的,以下是本人对此的分析。
关键字:明朝中后期、科技、落后。
一,思想禁锢;
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先提一下明朝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隋朝发明的,但是真正把科举制度发扬光大还是明清时期,在明朝之前,因科举而走入仕途的并不多,因为科举录取的人数十分有限,而从明朝开始,科举录取人数大量增加,自此,科举制度才真正普及开来。为了控制大量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才,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而正是这些新的措施,为中国科技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⒈八股取仕
八股是个很值得一提的现象,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
当时的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靠时务策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
当时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不象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动不动就要千字以上,这么看来,当年的考试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浅,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这就暴露了八股考试的一个重要的弊端,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
这样,明朝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个个都成了书呆子,这些人,将来又如何承担朝廷发展科技的任务呢?
2,推广心学
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别急,明朝统治者们还有杀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
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 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而当时的朱熹理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明朝前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学。明中叶后,由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思想家感到有必要在哲学思想上变换新的形式,用以维护明王朝的反动统治。王守仁主观唯心论的心学便应运而生。王守仁深受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又直接继承了南宋陆九渊主观唯心论的心学,形成了庞杂的哲学思想体系。王守仁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心外无物”。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王守仁还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在王守仁看来,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所以说“心即理”。比如,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而王守仁却认为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这就是他所谓的“良知”。王守仁主张,要认识“理”,即所谓“致良知”,其途径不是通过实践,而是到心中去体认先验的伦理道德观念。他要求人们主动自觉地为善去恶,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他竭力宣扬“去人欲,存天理”,只要人们体识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灭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王守仁的心学,归结起来,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消除一切反抗的念头,从心底深处服从封建统治。”
就这样,科举出身的文人大多迂腐,认死理,整天学“圣人”,事必仿古,满口天朝上国,试问,这样的人又怎么肯能对科技感兴趣呢?
上诉两个政策,方便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却使得当时的人民迂腐,满脑子功名利禄,有文化的人争相去考取功名,视四书五经为圣物,而忽略了科技,从此,当明清两朝的读书人开始沉迷在八股文里钻营时,整个国家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便陷于停顿了。中国的数学,天文学等不再领先世界,为清朝的全面衰落埋下了伏笔。
二,海禁;
明成化年间,由于日本海寇猖狂,明朝政府正式实行海禁。
这次海禁其实并没有为明朝的海防带来了多大的帮助,但是给中国科技带来的影响却是灾难的。
明朝的治国方针是一种非常保守的,满足于自给自足的思想,发展生产对于明朝来说不不对的,因为这违背了简朴的美德。因此当时的永乐帝和大臣们没有一个从郑和的描述联想到其中的巨大商业利益。当然由于当时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富足最强大国家,这些王孙大臣自然没有动力去海外捞世界。于此相反,当时欧洲各国的君主无不梦想着能打开到东方的新航路,带来大量财富,对航海都非常支持。不过我国东南沿海的居民一直都有出海的传统,当时民间的海上贸易也相当繁荣,因此如果明能支持航海事业,中国人建立美洲殖民地完全是可能的。
可是由于日本的倭寇开始骚扰中国沿海,明朝便禁止了民间出海,明太祖屡颁海禁令。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宣布“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又宣布“林示濒海民私通诲外诸国”。洪武十七年正月,“禁民入海捕鱼”。洪武二十三年十月,诏户部“申严交通外番之禁”。洪武二十七年正月,甚至下令“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明太祖制订律法,对于违禁者及私行放禁的滨海军卫官兵,都要处以严刑。明太祖的海禁,使唐、宋、元以来的海外贸易遭到沉重打击。至永乐时,明成祖宣布:“不许沿海军民人等私自下番交通外国,遵洪武事例禁治。”小小的海盗竟然让号称最强大的明帝国,签署这样的命令,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从没有过,从这点看出明朝的外强中干,以及极端保守。
就这样由于国家的海禁,就此扼杀了我国当时还是最领先的航海事业,中华日不落帝国就此成为泡影。更主要的问题是,明清两朝由于禁止民众出海,而当时又不象汉唐一样和西域各国通好,这样在陆地和海洋上都把国门关闭起来,形成了闭关锁国的状态,由于那时侯欧洲的近代科学逐渐起步,中国的故步自封便失去了及时获得最新的科技知识的机会,一直到被炮火打开国门,这个损失是非常大的。
历史上,任何一个文明如果和外界文明失去联系,那么这个文明的科技是不可能领先世界的,明朝海禁阻止了中国同外界的交流和联系,使得中国最终退出了世界科技竞争的舞台。
三,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到清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这期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发展十分缓慢。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戳然不同。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壮大,强有力地推动着自己的国家冲破封建牢笼,步入近代社会的门槛。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终究难以冲破自然经济的藩篱。原因何在?资本主义能在西欧腾飞,得力于重商主义的推行,而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两代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明清两代屡次颁布禁海令,严禁人民私自出海贸易。明神宗派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在工矿业发达地区、广设关卡,处处征税。清朝在全国城镇、交通要道,遍设税局,征税范围几乎包括全部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明政府还建立岁办和采办制度来盘剥商人。由于从事工商业必须承担风险,封建地租、高利贷就有更大吸引力。在明清两代,那些徽商、晋商发财以后,都广置田地,开办当铺,认为田地是最可靠的产业,放高利贷可以安坐获益。这就大大阻碍着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困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而资本主义成长的滞后,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科技的发展,在我们资本注意发展滞后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却急速上升,新兴资本家对财富的占有欲,直接推动了当时大规模的全球探索和科学研究活动,从此,西方的科技突飞猛进,把中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中国科技从此衰落,在之后长达500年的时间里一蹶不振,重农抑商,实在起了不小的影响。
列举明朝科技著作和文学作品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
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
2、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
4、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5、吴有性的《瘟疫论》
《温疫论》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分上下两卷,明代吴又可撰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
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子母炮、三眼铳、神火飞鸦,明朝火器有那么先进吗?
明朝结束后,继承其衣钵的是清朝,为此很多人感到不解和惋惜,除了当时局势变动的原因外,多数人认为明朝科技领先于世界,在火器方面更是领先清军好几个档,但结果竟然是长枪短炮败于骑马射箭。
就拿我们熟知的来说,子母炮、三眼铳、神火飞鸦等,经常被我们当做明朝科技的典范。随着明朝的灭亡,这些东西也随之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因此很多人觉得明朝有很多科技已经遗失了,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明朝那些特殊火器的消失,是历史的倒退还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三眼铳等于狼牙棒?
明朝轻型火器中,三眼铳在不少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其造型就是三根铁管结合在一起,后面插一根木棍。火药和弹丸提前装填到三根铁管中,并用引信依次穿过,点火后,三根枪管会依次发射出弹药。就是这个连发的特性,让不少人大为惊叹,三眼铳一下就成为了明朝军事力量的代表。
可看过三眼铳的实物造型后,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发现,三眼铳根本没有传说中那样神奇。可以连发是不加,但这个连发根本不会受人控制,而且在连续发射过后,重新装填会成为一个大麻烦,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重新装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三眼铳也就成了一个单纯的狼牙棒。
再来看看威力,抛去夸大的成分,三眼铳枪管的长度,决定了它不会有一个完美的射程,但五十米之内的威力应该还是可以的。不过因为三眼铳的造型和发射方式,导致它基本不具备瞄准的功能,能否击中就全要看天意了。甚至在特定情况下,三眼铳并不如弓箭有用。
值得一提的是,三眼铳其实和火绳枪都是明军装备的火器,不过火绳枪多装备于南方沿海的军队,北方军队主要用的才是三眼铳,根据记载和当时的情况来看,出现这种划分并不无道理。火绳枪最早就是由国外传入,其传入地点也是在东南沿海一带,而北方接触火绳枪相对较晚,所以三眼铳才有了较高的地位。
《神器谱》——若三眼铳,其杆甚短,其去不远,对真不如鸟铳之准;执之以御倭刀,利钝相悬,人易生畏。故在南方,三眼铳不如鸟铳之利也。
和三眼铳类似的火器,明军还使用过梨花枪,就是将火药筒绑在长枪的枪杆子上,突击前点燃火药筒,就会喷射出火焰。简单点说,就是士兵拿着大呲花冲锋,呲花的前端有刺枪而已。把它当做冷兵器来看,确实很成功,只不过使用前一定要注意一下风向。另外,梨花枪的出现时间有争议,很多人觉得梨花枪其实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并不是明朝的产物。
华而不实的重武器
看完了轻武器,我们再来看看重武器。与三眼铳相齐名的就要数子母炮了,其整体分为母炮和子炮两部分,子炮安装在母炮后端的炮腹中,通过不断的更换子炮,从而达到加快射速的目的。由此一看,子母炮确实是一款后装膛的火炮,再对比一下清军普遍使用的前膛炮,确实是充满了科技感。
其实子母炮并不是明朝所发明的,它和鸟铳一样,是从国外传入的,因此子母炮也有一个洋气的名字——弗朗机炮。十六世纪初期,葡萄牙人来到中国,并带来了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弗朗机炮,这个名字也是明朝人对葡萄牙及西班牙的统称。一开始,这种后膛火炮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弗朗机炮的种种弊端也显露了出来。
虽然这种炮拥有一个可拆卸的结构,但以当时的科技条件有限,密封性并不能达标。每回发射基本都会有漏火的现象发生,这无疑降低的子母炮的射程和威力。与此同时,如果装填不规范,还很容易发生炸膛的现象。所以这种火炮在欧洲很快又被前膛炮取代了回来,明朝晚期,人们也逐渐发现了这种火炮的弊端,所以才出现红衣大炮这种前膛炮。
不过弗朗机炮虽然逐渐被前膛炮取代,但小口径版本的却被保留了下来,作为近防炮来使用。而且到了清朝时期,弗朗机炮并没有彻底的消失,反而一直在军队中服役。在看民间,弗朗机炮的使用时间更长,不少民间武装一直将其作为重火力武器。话虽至此,但弗朗机炮照比前膛炮来说,确实是差了一截,它的消失也并不值得人们惋惜。
除了“外来户”,明朝也曾研发过极具东方特色的重型火器,神火飞鸦就是其中一个,不过其整体为一次性消耗品,所以并没有实物保留下来。根据文献记载,神火飞鸦整体由竹子制成,外形就像一个大乌鸦,但里面装满了火药,底部捆绑主推的火箭,射程和威力都是同时代火器里的佼佼者。
《武备志》——用细竹篾为篓,细芦亦可,身如斤余鸡,宜长不宜圆,外用绵纸封固,内用明火炸药装满……飞远百余丈,将坠地,方着鸦身,火光遍野。
从描述里来看,神火飞鸦是一个超前的产物,可以理解成它是最早期的远程火箭。同它性质相同的还有“火龙出水”,只不过它好似还要超前一些,在飞行途中还可以进行二次发射,妥妥的是一个二级火箭呀!其中“出水”并不是指可以从水里发射,而是这种火箭经常被用水战。
这两种火器的消失的原因其实很明了,它们最大的优点是超越时代,最大的缺点也是超越时代,且不管杀伤力如何,这两种武器在发射时可以向前飞就谢天谢地了,要是运气不好或推进火箭没有安装好,神火飞鸦很可能在空中转几圈再飞回来。
结语
综上所述,明朝当年使用的那些火器,并不是失传了,清朝也没有不重视火器的发展。这是这些武器因为自身的弊端,逐渐被时代给淘汰了。但明朝对火器的创新精神还是很有劲头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这几种,明朝发明的特殊火器数不胜数,不过其结果可想而知
概括明代科技的特点
1注重实践,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2不重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为什么明朝开始科技就渐渐没落了?
现在普遍的观点都是认为明朝中后期以后我国逐渐的落后于世界潮流,到了清朝末期,1840年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我国便开始沦为世界列强瓜分的鱼肉,也就是在1840年以后,再到新中国成立,我国一直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开端都是由明朝中后期开始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明朝中后期开始变得没落了,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封建统治末日余晖,走向了专制的巅峰
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并废除了丞相,至此,在中国古代存在了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就此终结,相权和君权,二者从一开始就是互相牵制的两股势力,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君权和相权的矛盾逐渐激化,终于到了,明朝被彻底废除,这也标志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走向了高峰。而这也使得中国的社会走向了没落。
“海禁政策” 小农经济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由于东南沿海时常遭受倭寇的侵袭,再加上内地平民不满官员的搜刮,也同倭寇结合在一起,共同反抗明朝专制统治。在明朝彻底清除倭寇之患之后,便在沿海地区实行“海禁政策”,这也就使得中国逐渐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外界的无法同步进行沟通交流,逐渐的使得中国社会同世界潮流脱节。
另外,再加上沿袭了2000多年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中国特有的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都使得中国一直处在封建经济的环境当中,在这样的经济基础条件下,科技水平是难以得到质的飞跃,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八股取士” “愚民政策”
从宋朝以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方法就是首先控制读书人,统治者为了更好的巩固封建统治,便逐渐的将科举制度变为控制读书人的思维机器,是的,他们醉心于科举取士,将他禁锢在了八股的牢笼之中,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读书人也就是将来社会的顶尖阶层,思维都被控制起来,也难以将科技带来进步。
同时,统治者为了更好的完善封建统治,便对平民实行“愚民政策”,将儒家思想逐渐的变为封建统治的顺民思维,实在是弊端颇多。
《中国通史》里有这么一句话:“大抵一个王朝,越是处在强盛的时期,政治上越能包容大度,具有较强的自信心。相反,一个王朝处在日趋衰朽的时刻,越是难以自保,越加偏狂疑忌,强化暴力统治。”种种原因使得明朝落后于世界潮流,如今的我们,为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应该包容的胸怀,迎接世界,走向世界。你崭新的姿态告诉全球,那个无比风光的中华民族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