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国对俄罗斯宣战,中国会站在哪一边
中国会表示中立,然后默默的给俄罗斯输血,因为唇亡齿寒啊,中国不能一直不表态,如果俄罗斯穷途末路的时候,要玩命,第一个不是炸美国,炸中国的面大啊
苏俄内战时有多少国家向俄罗斯宣战
/view/848890.htm苏俄国内战争的百科以下是在铁血网摘到的《苏俄国内战争和抗击外国武装干涉》的相关内容,请参考: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为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策划、组织俄国境内反革命武装,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俄国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初,盘踞西伯利亚的原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调集40万白卫军,在长达2000公里的东方战线向苏俄红军发动进攻,白军很快越过乌拉尔,占领乌法,逼近喀山,侵入伏尔加河流域。为配合高尔察克,南方的邓尼金和波罗地海沿岸的尤登尼奇白卫军也开始向红军进攻。与此同时,英国舰队入侵波罗地海,英法联合舰队进入黑海,法国海军陆战队在敖德萨登陆,英国干涉军占领巴库。在这危急时刻,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出“一切为了东线”和“必须全力粉碎高尔察克”的号召,得到人民积极响应,大批党团员带头奔赴前线。4月底,伏龙芝率领红军在东方战线转入反攻,夏伯阳率领红军第25师冲锋陷阵。6月初,红军解放乌法,8月,解放乌拉尔,击败捷克叛军。11月14日,攻占高尔察克老巢鄂木斯克,高尔察克率残部东逃,年底在伊尔库茨克被活捉(次年2月被处决)。正当东线战事激烈时,盘踞高加索的邓尼金白军开始北犯,为支持邓尼金,美国向其提供了10万人的武器装备,英国向邓尼金部派遣200名军事顾问。1919年6月底,邓尼金进占察里津。7月3日,邓尼金下达进攻莫斯科的命令,邓部兵分三路向北进犯。这时,列宁又发出“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在很短时间内,13万人报名参加红军,奔赴前线御敌。10月中旬,邓尼金军队占领了顿巴斯地区和包括基辅在内的乌克兰广大地区并逼近图拉,距莫斯科只有200公里,形势十分危急。斯大林奉命到南方战线加强领导,红军主力也由敌人后方调至奥寥尔、沃罗涅日前线,准备发动反攻。反攻中,布琼尼指挥第一骑兵集团军冲锋陷阵,锐不可挡。红军在南线连战连捷,收复大片失地。1920年2月初,红军已将邓尼金白军主力全部歼灭,邓尼金逃往国外,残部在弗兰格尔率领下,溃逃克里木半岛,帝国主义组织的第二次武装进攻被粉碎。在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发动进攻时,尤登尼奇白军也于1919年5月中旬,向彼得格勒发动进攻。在英国舰队支援下,5月12日夜,白军突破纳尔瓦防线,逼近彼得格勒。为制止尤登尼奇进攻,俄共(布)中央迅速调集兵力,先平息内部叛乱,接着于6月下旬转入反攻。波罗地海舰队击退试图攻占喀琅施塔得的英国舰队。同年11月,尤登尼奇白军被彻底击溃,退往爱沙尼亚。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帝国主义把颠覆苏维埃俄国的希望,放在了以华苏斯基为首的波兰地主政府身上,帮助它武装了74万人的军队,组织发动了第四次大规模武装干涉。1920年4月,波兰军队入侵乌克兰,5月初,攻克基辅。6月,龟缩在克里木半岛的弗兰格尔残部回窜乌克兰南部。图哈切夫斯基率领西方战线红军反击波兰入侵军,解放了白俄罗斯。7月底,图部红军逼近华沙。叶戈罗夫率领西南战线红军解放乌克兰,攻至利沃夫。此时,英国外交大臣寇松照会苏俄政府,要求俄方停止进攻举行和谈。8月,波军在协约国支持下发起反攻,红军受挫被迫后撤。10月,双方签订停战协议。南方战线,由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对弗兰格尔军队发动反击。10月底,红军在克里木半岛别列科普地峡北部围歼白军10万人。11月,红军突破白军防线,攻占刻赤,控制整个克里木半岛,帝国主义第五次武装干涉彻底失败。到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1922年10月,占据远东部分地区的日本干涉军也被驱逐出苏俄国土。
乌克兰威胁要对俄罗斯开战,乌克兰这是当真的吗?
乌克兰不会对俄罗斯开战!
首先乌克兰位于俄罗斯家门口!在俄罗斯机动战力以及近程导弹中程导弹覆盖范围之内的!开战只是一个外交策略!
其次假如乌克兰真的和俄罗斯开战.那么他只是孤军奋战!背后的美国和他的盟友是不敢掺合其中的
万维网与因特网关系
准确的说,万维网、互联网、因特网之间是有区别的。
谈“因特网”和“互联网”的区别
在《谈电脑和网络术语中一物多名现象》一文中,我提到了“因特网”的定名问题。但事实上现在“互联网”一词仍在使用。是不是这两个名称在使用时完全没有区别,抑或是指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答案肯定后者。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顾一下因特网的历史。
因特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最初名为“阿帕网”(ARPAnet)是一个军用研究系统,后来又成为连接大学及高等院校计算机的学术系统,现在则已发展成为一个覆盖五大洲150多个国家的开放型全球计算机网络系统,拥有许多服务商。普通电脑用户只需要一台个人计算机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和因特网服务商连接,便可进入因特网。但因特网并不是全球唯一的互联网络。例如在欧洲,跨国的互联网络就有“欧盟网”(Euronet),“欧洲学术与研究网”(EARN),“欧洲信息网”(EIN),在美国还有“国际学术网”(BITNET),世界范围的还有“飞多网”(全球性的BBS系统)等。
了解了以上情况,我们就可以知道大写的“Internet”(世界语为“Interreto”)和小写的“internet”(世界语为“interreto”)所指的对象是不同的。当我们所说的是上文谈到的那个全球最大的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使用的互联网络时,我们就称它为“因特网”或称为“国际互联网”,虽然后一个名称并不规范。在这里,“因特网”是作为专有名词出现的,因而开头字母必须大写。但如果作为普通名词使用,即开头字母小写的“internet”(“interreto”),则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一个大型网络。按全国科学技术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这样的网络系统可以通称为“互联网”。这就是说,因特网和其他类似的由计算机相互连接而成的大型网络系统,都可算是“互联网”,因特网只是互联网中最大的一个。《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互联网”和“因特网”所下的定义分别是“指由若干电子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和“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个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是由美国的ARPA网发展演变而来的”。可供参考。
最后说明一下,因特网作为专有名词,在使用时除了第一个字母要大写之外,通常在它的前面还要加冠词la,(即la Interreto),而且还可以简称为“la Reto”。
WWW,万维网,TTT —— 近乎完美的对译
凡是上网的人,谁不知道“WWW”的重要作用?要输入网址,首先得打出这三个字母来。这三个字母,就是英语的“World Wide Web”首字母的缩写形式。“WWW”在我国曾被译为“环球网”、“环球信息网”、“超媒体环球信息网”等,最后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定译为“万维网”。国柱先生在《胡说集》Gz18“妙译WWW”一文中,对它的汉语对译词“万维网”(Wan Wei Wang)大加赞赏,这是毫不过分的。“万维网”这个近乎完美的对译词妙就妙在传意、传形、更传神,真是神来之译!
无独有偶,“WWW”的世界语的对译词“TTT”,也是由三个相同字母组成的,译得也令人叫绝。“TTT”是世界语的“Tut-Tera Teksa?o”首字母缩写。据俄罗斯世界语者Sergio Pokrovskij编写的《Komputada leksikono》(计算机专业词汇)上的资料,“WWW”最初的对译形式是“Tutmonda Tekso”,就在这一译名出现的当天,即1994年8月5日,便立即有人在网上建议改为“Tut-Tera Tekso”,8天后,也就是8月13日,才经另一人根据一位匿名者的提议,定译为“Tut-Tera Teksa?o”(字面义为“全球网”)。这个译名的缩写TTT,形式整齐,语义完全吻合,好读、好记、好写。这是集体智慧的创造。它也雄辩地证明了世界语的表现力是很强大、很灵活、很有适应力的,比起汉语和英语来并不逊色(请比较一下WWW的法语对译词“Forum elektronique mondial”和西班牙语对译词“Telarana Mundial”,它们的缩写形式分别是“FEM”和“TM”)。写到这里我不由得又想起我国近代翻译大师严复先生的一句名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一个好的译名只有在译者,有时甚至数位译者,长时间搜肠刮肚、苦苦思索后才能产生出来。
万维网是无数个网络站点和网页的集合,它们在一起构成了因特网最主要的部分(因特网也包括电子邮件、Usenet以及新闻组)。它实际上是多媒体的集合,是由超级链接连接而成的。我们通常通过网络浏览器上网观看的,就是万维网的内容。关于万维网以及浏览万维网的一些世界语术语,我将在以后所发的帖子中陆续作些介绍。
Internet是一个把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同结构的计算机网络用各种传输介质互相连接起来的网络。因此,有人称之为网络的网络,中文译名为因特网、英特网、国际互联网等。Internet提供的主要服务有万维网(WWW)、文件传输(FTP)、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Telnet)等。
WWW(World Wide Web)简称W3,有时也叫Web,中文译名为万维网,环球信息网等。WWW由欧洲核物理研究中心(ERN)研制,其目的是为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利用Internet进行方便地通信,信息交流和信息查询。
WWW是建立在客户机/服务器模型之上的。WWW是以超文本标注语言HTML(Hyper Markup Language)与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为基础。能够提供面向Internet服务的、一致的用户界面的信息浏览系统。其中WWW服务器采用超文本链路来链接信息页,这些信息页既可放置在同一主机上,也可放置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主机上;本链路由统一资源定位器(URL)维持,WWW客户端软件(即WWW浏览器)负责信息显示与向服务器发送请求。
Internet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将信息的链接扩展到整个Internet上。目前,用户利用WWW不仅能访问到Web Server的信息,而且可以访问到FTP、Telnet等网络服务。因此,它已经成为Internet 上应用最广和最有前途的访问工具,并在商业范围内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WWW客户程序在Internet上被称为WWW浏览器(Browser),它是用来浏览Internet上WWW主页的软件。目前,最流行的浏览器软件主要有Netscape communicator 和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WWW浏览提供界面友好的信息查询接口,用户只需提出查询要求,至于到什么地方查询,如何查询则由WWW自动完成。因此WWW为用户带来的是世界范围的超级文本服务。用户只要操纵鼠标,就可以通过Internet从全世界任何地方调来所需的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WWW使得非常复杂的Internet使用起来异常简单。
WWW浏览器不仅为用户打开了寻找Internet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页信息资源的便捷途径,而且提供了Usenet新闻组、电子邮件与FTP协议等功能强大的通信手段。
俄格战争的起因
这是美国人一手策划的,不算错.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笔者认为,美国人不会在俄罗斯命脉动手动脚,今日的格鲁及亚与俄罗斯的战争,早在格鲁及亚脱离苏联时俄罗斯就有准备了,这场战争拖到今天,原因很简单;格鲁及亚和俄罗斯的关系还未到大打出手的时候.格鲁及亚彻底地脱离俄罗斯转向美国,被逼无奈,俄罗斯不得不出手了.应该说;点燃这场非常危险的战争导火索的是俄罗斯.要打仗就得说出因为什么.平民普遍地认为;俄罗斯是杀鸡给猴看,教训"东欧剧变"中的几个东欧国家及后来苏联解体分离出来的十几个加盟共和国.就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实力看,不可能做出这种具有非常震动的大举措.南斯拉夫被支解,伊拉克被占领俄罗斯都没出手.时至今日很没必要那样做.教训的办法有很多种,动武是下策.俄罗斯不会做这样的蠢事,千万不要小瞧俄罗斯人的战略眼光.动武没有胜算就不能动武,没有胜算时动武,就是到了生命攸关的时候.世界各国有眼光的军事专家都能看得明白;这一战,俄罗斯的决心不会小于当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决心. 格鲁及亚脱离俄罗斯转向美国,从地理位置上就等于扼住了俄罗斯的咽喉.这里是俄罗斯南下欧亚的唯一通道.守着这条通道的竟是世界著名的俄罗斯的巴库油田!当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是因为巴库油田而战.那是前苏联同德国法西斯最后的决战!很多年前我看到过两幅画片,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幅是红石钢厂日出,差不多是这样.画片上的广阔天空被浓烟遮掩,遮天闭日.红石钢厂厂房及高炉朦胧些,有如一片群山那样的壮观.另一幅画片是一望无际大草原上的大油田,"磕头机"密布可分,其壮观景象震撼人心.这就是俄罗斯的巴库油田.就像我在乡下看麦地,一声洋炮响,从麦地里腾空而起的麻雀几百万只,几千万只那样多,把天空都遮住了.飞起时发出的响声有如沉闷的雷声.格鲁及亚的位置对巴库油田来说,绝不亚于斯大林格勒,要比斯大林格勒重要得多.就像当年为保卫巴库油田打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样,今天的俄罗斯还是在为保卫巴库油田同格鲁及亚大打出手.别的都是假!西欧和美国都拉开架势准备动手,就因为这次事件关系到对绝对利益控制的程度.
观看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观后感
别斯兰人质危机,很多中文媒体的称法还有“别斯兰人质事件”,该事件是指2004年9月1日,车臣分离主义武装分子在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制造的一起劫持学生、教师和家长作为人质的恐怖活动,到2004年9月3日事件基本结束。
俄罗斯总统顾问乌斯季诺夫2004年9月8日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汇报了人质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根据已掌握的情况,事件中有1200多人被劫为人质,人质死亡333人,其中有210人的身份已得到确认,死亡人数有可能会继续增加,仍有727人在医院接受治疗;31名恐怖分子被击毙,其中8人身份已经确认,人质事件包括59名教师;仍有60多名专家继续对这起事件做进一步的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残暴、最大规模的人质劫持事件之一(共劫持人质1200余人),别斯兰发生的劫持学校事件开创了向社会最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大开杀戒的先例,它对世界社会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
事发当日,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发表讲话,强调马来西亚坚持反对恐怖主义的原则;
9月2日,阿塞拜疆时任总统阿利耶夫表示这是一起恐怖事件,强调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亚美尼亚时任总统科恰良、法国时任总统希拉克致电俄总统普京表示对俄北奥塞梯劫持人质事件的受害者表示声援。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德国、韩国纷纷发表讲话或声明,谴责这一恐怖行径;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张德广分别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这一针对无辜平民的这一残忍事件,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俄总统普京,强烈谴责这些针对无辜平民的恐怖事件。
9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发表谈话表示中国支持俄罗斯政府为打击恐怖主义所作的努力;美国白宫和时任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分别发表表示双方应该坐下来谈判,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发表声明,再次重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动。
批评政府
编辑
政府无能
人们在红场旁纪念别斯兰人质悲剧一周年
由普京控制的攻击行动中的手段受到了来自观察者和民众组织的大量批评,这其中包括“别斯兰母亲”和“别斯兰之声”。欧盟也开始批评。
批评者中包括幸存者和死难者家属,他们认为对学校的强攻中使用火箭推进榴弹和坦克炮是野蛮而不必要的。还有批评认为政府没有认真与绑架者进行谈判,而且有意向媒体提供错误的和不一致的情况报告。当地领导人被批评允许强攻。俄罗斯特种部队的专业水准也被质疑。行动指挥者因为平民的混入和武装分子的脱逃而被批评对现场的安全失去控制。
通常情况下,批评都被俄罗斯政府否认。作为审判Kulayev的起诉人,Nikolai Shepel将军认为安全部队在处理人质危机时没有错误。“根据审判的结论,专家委员会没有发现有任何引起有害后果的违规行为”,Shepel说。
但是,普京承认在处理危机的专业性上和了解上存在不足。 Alexander Dzasokhov, 北奥塞梯的领导人,2005年5月31日在“别斯兰母亲们”向普京施压要求对他免职后宣布辞职。北奥赛梯内务部长Kazbek Dzantiev在危机结束后也很快辞职。同时普京也解除了FSB奥赛梯分局领导人Valery Andreyev的职务他承认曾经亲自下令对学校展开突袭。
为应对一直存在的质疑,俄罗斯政府展开了一项由Alexander Torshin领导的议会调查,在2005年12月的报告中把责任归结在当地官员的“大量失误和缺点”上另一项由Stanislav Kesayev领导的单独的公开调查在2005年12月29日做出结论,政府官员和军队指挥官对危机的处理糟糕。
2007年8月别斯兰真相网站引用警方通信记录声称政府在危机发生前就已经知情。
新闻审查
根据一些记者的批评,因为俄罗斯政府的原因,他们未能在危机发生时抵达别斯兰,其中包括三名外国记者被逮捕,材料被没收。Andrey Babitsky,一位自由欧洲电台的俄罗斯记者,在伏努科沃机场发生所谓的争吵后,被指控“骚乱”罪名,并被判处5天监禁;而据莫斯科媒体调查,有两名男子被要求与Babitsky挑起争斗。晚些,Novaya Gazeta的女记者Anna Politkovskaya在飞往顿
悼念活动
河畔罗斯托夫的飞机上因为中毒陷入昏迷。
2007年7月,要求俄罗斯国家安全局(FSB)把别斯兰事件中的音像资料解密,认为调查中不涉及机密。但是她们的要求没有得到回音。同一个月,“别斯兰母亲们”公布了一份从匿名者手中得到的官方录像,她们说录像证明,俄罗斯安全部队在向被占领的建筑发射两枚榴弹后开始了屠杀。(这份录像被保密了将近三年,内容显示检察官和军事专家正在讨论别斯兰事件中使用的军用炸弹。)
格俄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一切起源于科索沃问题
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交火,随即俄军迅速介入。谁先开的第一枪,各方说法不一,已成悬案。不过,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目前讨论谁对谁错已不重要。俄格因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问题吵闹了三四年,什么难听的话都说过,什么狠招都用过,都憋了一肚子的火,任何“意外的”撩拨都会激发难以预测的后果。正如摩尔多瓦政治评论家波格丹·奇尔加所说,南高加索地区的矛盾已积累到似乎只能用战争才能解决的程度了。7月初以来的情况表明,格方因难以忍受南奥方面不断的挑衅而一举拿下茨欣瓦利,俄也因无法忍受格对俄公民利益的伤害而采取了军事报复,并要求格撤出茨欣瓦利。
格俄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斯德哥尔摩安全与发展政策研究所负责人科尔奈认为,这一切起源于科索沃问题和北约布加勒斯特峰会。2004年萨卡什维利上台后,随着美欧积极推动国际社会承认科索沃独立,南奥和阿布哈兹问题“解冻”的速度加快。南、阿联合独联体内存在领土争端的其他两个地区加快谋求国际承认,对格构成很大压力。在此背景下,格于2004年恢复了对南奥的军事行动,2006年派武装警察进驻科多尔峡谷,并试图控制连接俄与南奥的罗科斯基走廊,但其攻占茨欣瓦利的尝试屡以失败告终。从那时起,萨卡什维利加快了军事改革的步伐,格军事实力和军队现代化水平迅速提升,在军队及武器装备上取得了对南奥和阿布哈兹的优势。
目前,格处于进入北约“成员国行动计划”的关键时期,但布加勒斯特峰会几乎终结了格借助美国在年底加入北约的希望。舆论普遍认为,最大的障碍就是领土争端问题。巴库的政治分析家指出,7月赖斯的造访重新给了萨卡什维利以鼓励。而且,今年1月的格总统选举结果表明,美国并未因这个“坏孩子”的冒险风格而减少对格加入北约的支持。实际上,2005年和2007年围绕俄军事基地撤出问题,格俄也一度接近战争状态,在美国及其北约盟国的坚定政治支持下,俄最终妥协了。在解决格西南部的阿扎尔问题上,萨卡什维利也曾展现了他的强硬姿态,结果俄再度退让,阿巴希泽流亡莫斯科。
美国的支持让格产生错觉
格军力的增强与俄的一再退让,增强了萨卡什维利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冒险心理。在今年1月总统竞选时的讲话中他许诺,将在新任期内“彻底而轻松地”解决南奥和阿布哈兹问题。不过,在南奥地区的军事冒险取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格获得西方、主要是美国的军事支持,直接后果就是俄美军事冲突。在这一问题上,萨卡什维利似乎误会了美国的意思。俄REGNUM新闻网援引美国一匿名高级外交官的话说,不久前美曾直接向格领导人表示美支持格为实现领土完整所做的努力,但格没有机会赢得同俄的战争,必须通过外交方式解决加入北约问题。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克恩也在8月9日表示,“如果他们现在是北约成员的话,那么我们会根据北约章程第五款承担起保卫格鲁吉亚的责任”。基于上述原因,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安全问题专家克里斯多弗·兰顿表示,他不明白格为什么走得这么远。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战的部分原因在格鲁吉亚。
冲突扩大的危险加大
格对俄进行军事挑战不仅毫无胜算,而且俄会借此巩固在南奥的地位,正如科尔奈所说:“不管战争是由谁挑起的,俄对外政策的基本方向是清楚的,即把这些领土(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置于自己的监督之下。”这也是俄制约甚至终止格加入北约努力的“筹码”。但格对俄维和部队身份的严重不信任削弱了俄和平调解冲突区问题的能力。在格俄开战前,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带着他的三阶段计划试图说服俄、格和南奥之间达成一致意见,但没有引起任何一方的兴趣。借助冲突各方之外的力量和平解决问题的努力“流产”。
8月7日,在格鲁吉亚再一体化部长雅戈巴什维利与南奥副总理乔奇耶夫的会谈中,南奥坚持在混合监督委员会框架内谈判,而格方既不需要混合监督委员会,也不需要俄以调停者身份加入。面对谈判陷入僵局引发军事冲突的危险,俄外交部特派大使波波夫警告说,如果局面发展到武力冲突,“俄不会坐视不管”,“更何况那里还居住着俄罗斯公民”。不过,雅戈巴什维利针锋相对地指出,如果在茨欣瓦利出现由俄派遣过来的“匪徒”的话,由此引起的紧张局势升级及其进一步后果将由俄承担。
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在短短不到24小时内变成了现实中的导弹和重炮。随着战事的推进,冲突扩大化的危险在加大,美欧染指俄利益区的机会也在加大,俄格重建平衡关系的进程已然变得更加复杂。
美媒煽动民众反俄了吗?
也不算煽动。
但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还有干扰美国大/选,的确严重冲击了整个西方社会。前者,以武力分隔了他们的盟友乌克兰。后者,认为是俄罗斯挑战西方的政治秩序。
总体上看,西方社会中,的确存在对俄罗斯的反对情绪。